从万吨挤压机看中国装备制造能力我的钢铁【新闻&资讯】
从万吨挤压机看中国装备制造能力_我的钢铁
今年7月1日,由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设计、上海重型机器厂制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卧式双动油压铝型材挤压机,在山东烟台龙口市丛林集团公司一次性试车成功。当压力显示达到13500吨,超过设计能力35%时,设备运行一切正常。至此,万吨挤压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特大型铝型材生产能力和铝挤压机的制造能力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势必将结束我国列车、航空、船舶制造业大量需用的大型中空壁板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万吨挤压机的设计、制造均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双驱动、预应力框架式结构。由航空总公司三○四所研制的2600千瓦中频感应加热炉,加热容量每小时10吨,填补了我国大型铝棒和模具感应炉加热的空白。整套设备采用触摸式自动控制,在产品质量、几何精度、化学成分以及热处理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备造价仅为国外制造的1/3。
万吨挤压机的研制,实现了四个创新。
第一,在项目确定上,改变了过去大型装备制造由国家下达计划并提供资金的传统,由用户根据市场需要提出设计要求并提供资金,通过招标和合同等市场运作方式,实现企业自主立项、自主投资、自主制造、自担风险。
第二,在工程组织实施上,改变了大型攻关项目由政府组织大会战的方式,由设计单位作为总承包商招标,组织有关研究、设计、制造等单位,为用户提供成套的“交钥匙”工程。
第三,它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典范。
第四,它也是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的典范。
可以说,万吨挤压机的成功,是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的典范。具备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这种巨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释放出来。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已进入第二个年头。实现以产业升级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战略性任务。而实现产业升级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尽快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这种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体现出国家的综合国力。目前,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制造能力,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能够畅销全球。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特别是技术装备,仍然大量依赖进口。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已达3万多亿元,设备投资就占40%左右;而在设备投资中,60%左右要靠进口来满足。例如,我国2000年进口电子机械和运输设备高达91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1%。
多年来,我国技术装备自主制造进程缓慢,这与国有企业改革尚未深化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机械制造业大量生产能力闲置,一方面国内能够制造或只需引进关键部件的技术装备重复引进。我国的大型合成氨生产设备,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买了27套,几乎世界所有能生产合成氨设备的国家的产品都买来了,自己还是不能制造。为什么不能通过以市场换技术,逐步增加国内设备的比重,提高自己的装备制造能力?原因在于用户与设备制造企业之间缺乏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业没有成为利益主体,花国家的钱不心疼。相反,万吨挤压机的诞生,就在于丛林集团作为用户,真正从成本核算出发,是通过对进口设备和自主制造进行性价比,做出采用国产设备的正确决定。通过这件事不难看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是提高装备自主制造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必然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率最高的地方集中。中国由于低廉丰富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必然吸引全球的制造商向中国投资。先期到中国投资的企业,把先进技术和管理与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能源、原材料和运输成本相结合,明显增强了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外商前来投资。中国将成为世界的加工中心之一,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趋势。同时,中国的企业也要对自身低成本优势加以利用,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才真正享受到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
目前我国的外贸出口中,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已占50%左右,并有继续提高的趋势,外资企业在推动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德、美各国的成功经验,是大量引进外来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专利和产品。中国企业应向外资企业学习,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制造能力和出口能力。世界首台万吨铝型材挤压机的成功,证明中国完全有这种能力和智慧。要对自己有信心,让中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上现代化的民族复兴之路。(据中国经济时报)